論述分析長文

台灣能源政策之路:核能與多元能源的共存策略與再思

台灣能源政策之路:核能與多元能源的共存策略與再思

一、前言

站在 2025 年的時間點上,回望台灣近十年的能源政策發展,讓人心情有點複雜。就像我們人生路上總是會遇到各種難以預料的挑戰,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,也同樣充滿了曲折與不確定。

台灣能源轉型背景

2015年,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的通過,為台灣的能源轉型奠定了法律基礎。這項法律的意義不僅在於宣示台灣對抗氣候變遷的決心,更重要的是,它讓我們開始認真思考:在這個小小的島嶼上,我們究竟該如何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永續的未來?

隨後,2050淨零排放承諾的提出,更是將這個願景具體化。然而,願景美好,現實卻往往比想像中更加複雜。就像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會遇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,台灣的能源轉型也面臨著相同的困境。

核四爭議,或許是台灣能源政策中最具爭議性的議題。這個議題的複雜性,不僅在於技術層面的考量,更在於它已經深度政治化。每當選舉季節來臨,核能議題就會被拿出來炒作,彷彿成了政黨間攻防的工具,而非一個需要理性討論的專業問題。這種現象,實在讓人感到遺憾。

再生能源的推動,確實在過去幾年有了長足的進展。太陽能板在屋頂上閃閃發光,離岸風機在海上迎風轉動,轉出另外一條新的能源路。

這些景象,都讓人感到台灣正在朝著新的方向前進。然而,再生能源發展也遇到了不少瓶頸,從技術整合到土地取得,從併網問題到儲能需求,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更細緻的規劃與執行。

關於未來

面對這樣複雜的現況,我們不禁要問:台灣的能源未來,到底該往哪個方向走?

這篇文章的目的,並非要為任何一種能源技術背書,也不是要批判既有的政策方向。相反地,我希望能夠以一種更開放、更包容的態度,來探討新式核能技術與其他能源並行的可行性。就像老子所說,海納百川,能成其大,台灣的能源政策也需要有容納各種可能性的胸懷。

我們將從技術、經濟、政策三個面向來進行分析。技術面向讓我們了解各種能源技術的優劣與發展趨勢;經濟面向幫助我們評估不同選擇的成本效益;政策面向則讓我們思考如何在現有的政治與社會環境中,找到最適合台灣的能源發展路徑。

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,也不會有標準答案。但是,透過理性的分析與討論,我們或許能夠為台灣的能源未來,找到一條更穩健、更永續的道路。

二、台灣能源現況與挑戰

台灣能源結構

台灣是一個能源極度依賴進口的島國,這個事實就像是懸在我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,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能源安全的重要性。

根據 2024 年的統計數據,台灣約有95.8%的能源需要仰賴進口。以能源總供給來看,其總量為11,459萬公噸油當量;其中,進口能源總量為10,975萬公噸油當量、占比為95.8%,自產能源總量為484萬公噸油當量、占比為4.2%。

具體來說,2024年,火力發電占總發電量的79.7%,其中燃煤約佔31.1%,燃氣約佔47.2%。 再生能源占比為11.9%,核能占比為4.7%。這樣的能源結構,看似多元,實際上卻隱含著不少風險。

天然氣雖然相對清潔,但完全仰賴進口的現實,讓台灣的能源安全始終處於一種脆弱的平衡狀態。每當國際情勢緊張,或是天然氣供應鏈出現問題時,台灣就有可能得面臨供電不穩的危機。

燃煤發電雖然成本相對較低,但在環保壓力日增的今天,其未來發展空間已經越來越有限。加上空污問題對民眾健康的影響,燃煤發電的社會成本其實相當高昂。

再生能源的發展確實值得肯定,從2016年的5%左右成長到目前的11.9%,成果有目共睹。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快速成長,讓我們看到了台灣在綠色能源方面的潛力。然而,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特質,也為電力系統帶來了新的挑戰。

電力供需與穩定性問題

台灣的電力需求具有明顯的時間變化特性。夏季午後的用電高峰,往往是電力系統最大的考驗。當冷氣機全力運轉,工廠機器持續運作時,電力需求會急劇上升。如何在這些關鍵時刻確保充足的電力供應,一直是電力規劃的核心挑戰。

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問題,更增加了電力調度的複雜度。太陽能在晚上無法發電,風力發電則受天候影響極大。當再生能源佔比越來越高時,如何維持電力系統的穩定性,就成了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課題。

儲能技術的重要性也因此日益凸顯。然而,現有的儲能技術成本仍然偏高,大規模應用還有待時日。這就像是在拼一幅巨大的拼圖,每一塊都很重要,但要把它們完美組合起來,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。

政策挑戰

非核家園政策的推動,反映了台灣社會對核能安全的深度關切。福島事故的陰霾至今仍未完全散去,民眾對核能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。然而,如何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同時,回應民眾的關切,這需要更細緻的政策設計和社會溝通。

天然氣供應鏈的安全問題,是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。俄烏戰爭讓全世界都看到了能源武器化的威力,台灣作為一個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的經濟體,更需要對此保持高度警覺。多元化的供應來源、充足的戰略儲備、以及供應鏈的韌性建構,都是必須認真面對的課題。

再生能源發展的技術瓶頸,則涉及多個層面。併網技術的成熟度、儲能系統的成本效益、土地使用的合理規劃,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突破。特別是在台灣這樣一個人口密度極高的地區,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最大化再生能源的發展潛力,需要更多的創新思維。

這些挑戰並非無法克服,但它們確實需要我們以更開放、更務實的態度來面對。就像在人生的路途中,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困難,但只要有勇氣面對,就總能找到解決的方法。

三、新式核能技術發展現況

在討論新式核能技術時,我們不妨先放下既有的成見,以一種學習的心態來了解這些新技術的特點。畢竟,技術的發展從來不會停滯不前,我們也應該跟上時代的腳步。

小型模組化反應爐(SMR)

小型模組化反應爐,簡稱SMR,可以說是核能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。與傳統大型核電廠不同,SMR的設計理念更強調安全性、經濟性和靈活性。

從設計理念來看,SMR採用了許多創新的安全特性。例如,被動安全系統不依賴外部電力或人為操作,即使在極端情況下也能自動運作。這就像是為核能發電裝上了多重保險,大大降低了事故發生的可能性。

在國際推動方面,美國的NuScale公司已經獲得了核管會的設計認證,成為全球第一個通過完整審查的SMR設計。加拿大的ARC-100反應爐則採用了不同的技術路線,使用金屬燃料和鈉冷卻劑。日本的JAEA(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)也在積極開發高溫氣冷SMR技術。

這些國際案例告訴我們,SMR並非遙不可及的概念,而是正在實際推進的技術。當然,從研發到商業化還有一段路要走,但方向是明確的。

第四代核能技術

第四代核能技術的發展,代表了人類對核能利用的更深層思考。這些技術不僅追求更高的安全性,也希望能夠更有效地利用核燃料資源。

鈉冷快中子反應爐(SFR)是其中一個重要方向。與傳統的熱中子反應爐不同,快中子反應爐能夠更有效地利用鈾資源,甚至可以「燃燒」現有的核廢料。這就像是把廢物變成寶貝,不僅解決了廢料處理問題,還能產生更多的能源。

高溫氣冷反應爐(HTGR)則以其出色的安全特性著稱。這種反應爐即使失去所有冷卻劑,燃料溫度也不會超過安全限制。這種「walk-away safe」的特性,讓人們對核能安全有了新的信心。

熔鹽反應爐(MSR)採用液態燃料,具有許多獨特的優勢。燃料和冷卻劑合而為一,系統設計更加簡潔。而且,熔鹽反應爐在常壓下運作,不像傳統反應爐需要高壓容器。

被動安全系統與事故防範

談到核能安全,我們不能迴避過去發生的事故。三哩島、車諾比、福島,這些名字都深深烙印在人們的記憶中。但是,我們也要認識到,每一次事故都為核能技術的改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。

新式核能的設計充分吸收了這些經驗教訓。被動安全系統是其中最重要的改進之一。這些系統不需要外部電力、不需要人為干預,僅依靠自然力(如重力、自然循環、熱傳導)就能發揮作用。

例如,當反應爐溫度過高時,被動冷卻系統會自動啟動,將熱量帶走。當反應性過高時,反應性控制系統會自動調節,使反應爐回到安全狀態。這些設計讓核能發電變得更加「人性化」,大大降低了人為錯誤的影響。

廢料處理與燃料循環

核廢料處理一直是核能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。新式核能技術在這方面也有顯著的改進。

再處理技術的發展,讓我們能夠從使用過的核燃料中回收有用的材料。法國在這方面的經驗尤其值得借鏡,他們通過先進的再處理技術,大大減少了高階核廢料的體積和毒性。

在最終處置方面,芬蘭的Onkalo深地質處置場已經開始運作,瑞典也在積極推進類似的計畫。這些國際經驗告訴我們,核廢料的長期安全處置是可以實現的,關鍵在於科學的方法和社會的接受。

這些新技術的發展,讓我們看到了核能技術的巨大進步。當然,技術再先進,也需要配合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社會接受,才能真正發揮作用。就像種一棵樹需要好的土壤、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氣候一樣,新技術的推廣也需要多方面條件的配合。

四、新式核能的優缺點分析

在討論任何一種技術時,我們都需要保持客觀的態度,既要看到其優點,也要正視其缺點。新式核能技術也不例外。

優點

高容量因數與穩定供電

新式核能最顯著的優點之一,就是其出色的容量因數。現代核能發電廠的容量因數通常可以達到90%以上,這意味著一年365天中,有超過320天的時間都在滿功率運轉。

這種穩定性對電力系統而言極其珍貴。就像一個家庭需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一樣,電力系統也需要有可靠的基載電力。無論是炎熱的夏日還是寒冷的冬夜,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狂風暴雨,核能發電都能提供穩定的電力輸出。

這種特性使得核能成為電網調節的重要工具。當其他電源出現波動時,核能可以提供穩定的基礎,讓整個電力系統保持平衡。

溫室氣體排放極低

從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,核能發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極低,甚至比許多再生能源還要低。這包括了從鈾礦開採、燃料製造、電廠建設、運轉維護到最終除役的整個過程。

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挑戰的今天,這個特性尤其重要。如果我們真心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,核能很可能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選項之一。

用地需求低

相較於其他發電方式,核能發電的用地需求相當低。一座核電廠可以在相對較小的土地上產生巨大的電力。對於土地資源珍貴的台灣而言,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優勢。

想想看,要達到一座核電廠的發電量,需要多大面積的太陽能板或多少座風力發電機?在台灣這樣人口稠密的地區,土地使用效率是一個必須認真考慮的因素。

缺點與爭議

建置與退役成本高

不可否認的是,核能發電的初期建置成本相當高昂。一座現代化的核電廠動輒需要數千億台幣的投資,而且建設期通常長達十年以上。這種高額的前期投資,對任何國家的財政都是不小的負擔。

退役成本同樣不容小覷。當一座核電廠運轉到壽命終點時,其除役和廢料處理的費用往往高達建設成本的數十分之一。這些成本必須在電廠運轉期間逐步提撥,增加了營運成本。

高放射性廢料處理問題

高階核廢料的處理和處置,始終是核能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。這些廢料需要與人類環境隔離數萬年之久,如何確保其長期安全,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技術和社會問題。

雖然國際上已有成功的處置案例,但在台灣這樣地質條件複雜、人口密度高的地區,要找到合適的處置場址並非易事。加上民眾的擔憂和反對,使得這個問題更加複雜。

社會接受度與信任危機

福島事故之後,全世界對核能的信任度都受到了重大衝擊。在台灣,這種影響更為深遠。民意調查顯示,多數民眾對核能仍持謹慎或反對的態度。

這種信任危機不僅影響政策制定,也影響相關人才的培養和技術的發展。如何重建民眾對核能安全的信心,是推動核能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。

建設週期長與資金風險

核能專案的建設週期長,資金風險大。在這麼長的建設期間,可能會遇到政策變化、技術變革、成本上漲等各種風險。歐洲一些核能專案的大幅超支和延期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對投資者而言,這種長期且高風險的投資並不具有吸引力。因此,核能發展往往需要政府的強力支持或參與。

平衡的看待

面對這些優缺點,我們需要以平衡的心態來看待。就像人生中的每個選擇都有其代價一樣,每種能源技術都有其優缺點。關鍵是要根據我們的實際需求和條件,做出最適合的選擇。

新式核能技術的發展,正是為了保持優點的同時,盡可能地改善缺點。例如,SMR的模組化設計就是為了縮短建設週期、降低資金風險;先進的安全設計則是為了提高安全性、增加社會接受度。

這個過程就像是在雕琢一塊璞玉,需要時間、耐心和智慧。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困難就放棄,也不能因為美好的願景就忽視現實的挑戰。

五、成本與經濟可行性分析

談到能源政策,成本考量往往是最現實也最重要的因素。畢竟,再理想的技術,如果經濟上不可行,也很難獲得廣泛的應用。

新式核能與其他能源的LCOE比較

平準化發電成本(LCOE)是比較不同發電技術經濟性的重要指標。它將一個發電設施整個生命週期的總成本,平攤到其產生的每度電上,讓我們能夠在相同的基礎上比較不同的技術。

根據國際能源署(IEA)、Lazard及其他權威機構的分析,新式核能的均化能源成本(LCOE)大約在每度電2.1到7.1元台幣之間,具體數值因技術類型(如傳統核能或小型模組化反應爐)、建設地點、融資成本及補貼政策而異。

相比之下,天然氣聯合循環發電的 LCOE 約為 1.4 到 5.4 元台幣,燃煤發電約為 2.2 到 5.4 元台幣,太陽能光電約為 0.9 到 2.9 元台幣,離岸風力約為 2.4 到 4.5 元台幣。

從 LCOE 來看,太陽能和陸上風電通常具有成本優勢,但核能和天然氣在提供穩定基載電力時具備可靠性優勢,實際競爭力需視電網需求和碳價政策而定。尤其是在需要穩定性這一點上面,再生能源比較常居於弱勢。

這個比較或許不是那麼完整。

通常我們還會需要考慮其他因素,比如系統整合成本、容量因數的差異、以及外部成本例如核廢料處理成本等。只是讓大家對於整體各種能源的概略成本,有個粗淺的概念。

投資與回收週期

核能發電的一個特點是前期投資高、運轉成本低。這就像是買房子一樣,頭期款很重,但之後的「養房成本」相對較低。

以 SMR 為例,單一模組的投資額約在 100 到 500 億台幣之間,明顯低於傳統大型核電廠的數千億投資。而且,模組化生產的規模效應,有可能進一步降低成本。

回收週期方面,核能發電的投資回收期通常在 15 到 25 年之間。雖然相對較長,但考慮到核電廠可以運轉60年甚至更久,其長期經濟效益還是相當可觀的。

更重要的是,SMR 的模組化設計允許分期投資。你可以先建一個模組,等需求增加或資金充裕時再增加模組。這種彈性大大降低了投資風險。

隱性成本與外部性

在比較發電成本時,我們往往只看到直接成本,而忽略了隱性成本和外部性。但這些「看不見」的成本,往往才是真正的關鍵。

碳排放成本

隨著碳稅和碳交易制度的推行,碳排放已經不再是「免費」的。如果我們將碳排放的社會成本計入,低碳的核能發電就具有明顯的優勢。

以每噸二氧化碳100美元的碳價來計算,燃煤發電的隱性碳成本約為每度電0.8元,天然氣約為0.4元,而核能幾乎為零。這個差異相當可觀。

燃料進口風險成本

台灣98%的能源仰賴進口,這種依賴性本身就是一種成本。當國際燃料價格波動或供應出現問題時,這種風險就會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損失。

核能燃料的價格相對穩定,而且儲量豐富。更重要的是,核燃料的能量密度極高,運輸和儲存都相對容易。這些特點大大降低了供應風險。

停電成本

電力供應的穩定性也有其經濟價值。每次停電都會造成經濟損失,從家庭的不便到工廠的停產,這些成本往往被低估。

核能發電的高可靠性和穩定性,能夠有效降低停電風險,其經濟價值不容忽視。

敏感度分析

能源投資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週期長、不確定性大。因此,敏感度分析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
利率影響

由於核能投資前期成本高,利率的變化對其經濟性影響巨大。當利率從3%上升到7%時,核能發電的LCOE可能增加50%以上。

這凸顯了政府政策支持的重要性。透過政府擔保或特殊融資安排,可以有效降低融資成本,提高核能的經濟競爭力。

建設成本影響

建設成本是影響核能經濟性的另一個關鍵因素。如果建設成本能夠控制在預算範圍內,核能的經濟性就相當可觀。但如果出現大幅超支,就可能變得不經濟。

SMR 的標準化設計和模組化生產,有望有效控制建設成本。就像汽車的大量生產降低了成本一樣,核能模組的批量製造也能帶來類似的效益。

燃料價格影響

相對於其他發電方式,核能對燃料價格的敏感度較低。即使鈾價翻倍,核能發電成本的增加也不會超過20%。這種特性在燃料價格波動劇烈的時代尤為珍貴。

經濟可行性的結論

從經濟角度來看,新式核能技術具有一定的競爭力,但也面臨不少挑戰。在某些條件下(如低利率、碳定價、需要基載電力),核能可能是很好的選擇。在其他條件下,可能就不太經濟。

關鍵是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,不能一概而論。就像投資理財一樣,沒有永遠最好的選擇,只有最適合當下情況的選擇。

對台灣而言,考慮到我們對進口能源的高度依賴、土地資源的稀缺、以及減碳的迫切需求,新式核能可能是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選項。當然,這需要更詳細的分析和更廣泛的社會討論。

六、核能與其他能源的共存策略

能源系統就像一個精密的樂團,每種能源都有其獨特的角色和功能。要演奏出和諧的樂章,需要各種樂器的精妙配合,而非某一種樂器的獨奏。

核能與再生能源互補模式

核能作為基載電力的角色

在一個多元化的能源系統中,核能最適合扮演的角色是基載電力提供者。就像一個家庭需要穩定的收入來源一樣,電力系統也需要有可靠的基礎支撐。

核能發電的特性決定了它最適合提供持續、穩定的電力輸出。24小時不間斷、不受天候影響、輸出功率穩定,這些特點讓核能成為電力系統的「定海神針」。

想像一下,如果我們的電力系統有30%到40%的基載電力由核能提供,那麼其他能源就有更大的空間來發揮各自的優勢。再生能源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大量發電,而不用擔心系統的穩定性問題。

再生能源負責尖峰負載

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雖然具有間歇性,但它們也有其獨特的優勢。太陽能的發電高峰往往與用電高峰相吻合,特別是在夏日午後空調負載最重的時候。

離岸風力在台灣冬季的發電表現特別出色,正好可以補充其他季節的電力需求。這種季節性的互補,讓再生能源成為系統中重要的調節力量。

這樣的搭配就像是一對互補的夫妻,一個負責穩定的基本開支,一個負責彈性的額外收入。兩者結合,就能應對各種不同的情況。

核能搭配儲能的協同運作

儲能技術的發展為核能與再生能源的結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當再生能源發電過剩時,可以將多餘的電力儲存起來;當發電不足時,再釋放出來使用。

核能發電雖然穩定,但其負載調節能力有限。傳統核電廠不太適合頻繁的升降載操作。但是,如果搭配大規模儲能系統,核能就可以持續穩定發電,由儲能系統來處理負載的波動。

這種組合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提高整體系統效率。核能可以在深夜低負載時段將多餘電力儲存起來,在白天高負載時段釋放,從而提高核電廠的整體經濟效益。

核能與天然氣的過渡期搭配

靈活的調峰夥伴

天然氣發電具有快速啟停、負載調節靈活的特點,這使它成為核能的理想夥伴。當電力需求突然增加時,天然氣機組可以快速啟動補充;當需求下降時,又可以快速關閉。

就像是交響樂團中的鋼琴和小提琴。鋼琴提供穩定的和聲基礎,小提琴則負責靈動的主旋律變化。兩者配合得宜,就能演奏出豐富且多彩的各式樂章。

在台灣目前的能源轉型過程中,這種搭配尤其重要。核能可以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,天然氣則負責處理負載變化和再生能源的波動,兩者相輔相成。

天然氣供應安全的多元化策略

當然,過度依賴天然氣也有其風險。俄烏戰爭讓全世界都意識到能源供應鏈的脆弱性。對台灣而言,天然氣供應的安全更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。

多元化的供應來源是降低風險的基本策略。台灣目前的天然氣主要來自卡達、澳洲、美國等地,這種分散的供應格局有助於降低單一來源的風險。

增加天然氣儲槽容量也是必要的措施。目前台灣的天然氣安全存量大約只能維持兩週左右,這在國際上算是偏低的水準。適度增加戰略儲備,能夠提高我們應對供應中斷的能力。

混合能源電網管理

智慧電網的重要性

當電力系統中有多種不同特性的電源時,電網管理就變得更加複雜。這時候,智慧電網技術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
智慧電網可以即時監控各種電源的狀況,自動調配電力流向,確保供需平衡。當某個風場的風力減弱時,系統可以自動增加其他電源的輸出;當太陽能發電過剩時,可以自動將多餘電力導入儲能系統。

這就像是一個智慧的交通管制中心,能夠根據即時的路況信息,自動調整紅綠燈的時間,確保交通的順暢。

有了智慧電網,電力的調度可以更加靈活,也能更有餘裕去處理突發狀況。

分散式與集中式的平衡

台灣的能源系統需要在分散式和集中式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。大型的核電廠和離岸風場屬於集中式電源,能夠提供大量穩定的電力;屋頂太陽能和小型儲能則屬於分散式電源,能夠就近供應電力並減少傳輸損失。

分散式電源的好處是提高了系統的韌性,特別是在戰爭或者天災發生的當下,分散式電網也可以提供短期緊急的電力供應。即使某個大型電廠出現問題,分散在各地的小型電源還能繼續供電。

分散式電源的挑戰,是隨著各地區電源供應的增加,整體系統管理的複雜度也會同步增加。這一段怎麼克服,務實的做法是由小區域開始,建構自己發展或者與國外合作的電網管理系統,輔以台灣強項的硬體製造。

從最基礎的電力供應數據、電力輸送的即時回應,到大型多地區多系統的即時調度管理,需要投入時間與人力去促成。一旦可以順利運轉,同樣的系統,就可以用標準化的方式複製到多個地區,甚或逆向輸出到國外類似情境的國家與地區。

理想的狀況是集中式與分散式兩者並存,特別是在國家等級的規劃當中。集中式電源提供基本的電力供應,分散式電源則負責精細的調節和備援,再輔以儲能設備的協助。這樣既能確保供電的穩定,又能提高系統的靈活性。

一個系統,小範圍的實施,跟大範圍的全面鋪設,兩者之間的差別,不只以毫釐計。分散式與集中式並非互斥結構,而是可以一起並存,成為讓電源供應與電網更為穩定的解決方案。

地方政府與社會溝通機制

社區利益共享模式

接下來,要談一下社會溝通與地方政府的角色。

任何能源設施的建設都會對當地社區產生影響。如何讓當地居民從中獲益,而不是只承受負擔,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。

韓國在推動核能發電時採用的社區利益共享模式,就值得我們借鏡。電廠會將一定比例的收益,回饋給當地社區,用於改善基礎設施、提供就業機會、支持教育發展等。這樣的做法有助於增加當地民眾的接受度。

目前我們核電廠周圍也有敦親睦鄰的經費,會以各樣的方式與管道,讓附近社區的民眾可以獲得實質回饋。

台灣在推動離岸風電時也採用了類似的做法,要求業者必須與當地漁民協商、提供回饋金。這種經驗可以推廣到其他能源專案上。

例如在推動社區型的太陽光風電發電系統時,可以明訂社區的用電有多少可以自足,甚至可以讓社區居民的電費獲得減免。對於每一期電費帳單的減免數字,台灣人應該都會相當有感。

長期監測與透明機制

另外,建立完善的監測和透明機制,是贏得民眾信任的關鍵。

所有的環境監測數據、安全檢查結果、營運狀況等信息,都應該及時、完整地向公眾公開。國營單位向來為人詬病的地方,就是訊息的傳遞緩慢。台電在近些年的努力,已經可以讓很多電力數據直接即時的被查到,地方發展類似系統

定期舉辦說明會、座談會,讓專家學者和民眾代表能夠直接對話,也是很重要的溝通管道。透過這些機制,可以消除民眾的疑慮,增進相互理解。

更重要的是,要建立一個長期的溝通機制,而不是只在建設期間才進行溝通。持續的對話和交流,才能建立穩固的信任關係。

這整套共存策略的核心思想,就是要發揮各種能源的優勢,彌補彼此的不足。就像一個和諧的家庭一樣,每個成員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作用,關鍵是要找到合適的相處之道。

七、國際案例比較與啟示

學習他人的經驗,往往是我們前進路上最寶貴的養分。在能源政策這個複雜的領域,國際間的成功案例更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借鏡。

法國核能高佔比與再生能源併行模式

法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核能發展最成功的國家之一。核電在法國電力結構中佔比約70%,這個數字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。但法國的經驗告訴我們,高核能佔比並不意味著要排斥其他能源。

法國在大力發展核能的同時,也積極推動再生能源。近年來,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在法國都有長足的發展。這種做法的智慧在於,它讓法國既享受了核能的穩定供電,又獲得了再生能源的環境效益。

法國的另一個經驗是標準化設計的重要性。法國核電廠大多採用相同或相似的設計,這大大降低了建設和維護的成本,也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。技術人員可以在不同電廠間調動,經驗和知識得以充分共享。

當然,法國的模式也有其局限性。過度依賴核能使得法國在面對核電廠維護期時容易出現電力短缺。而且,大量核廢料的處理也是一個長期挑戰。但總體而言,法國的經驗證明了核能可以成為一個國家電力供應的重要支柱。

芬蘭Olkiluoto-3與深層地質處置經驗

芬蘭在核能發展方面有兩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經驗:新型核電廠的建設和核廢料的最終處置。

Olkiluoto-3是世界上第一座開始商業運轉的歐洲壓水反應爐(EPR)。雖然這個案子經歷了嚴重的超支和延期(原計劃2009年完工,實際上2023年才開始商業運轉),但它為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商業化提供了寶貴經驗。

這個案例的教訓是,新技術的首次商業化總是充滿挑戰。但正是通過這些先驅專案的試錯,後續的專案才能更加順利。芬蘭人的堅持和耐心,最終讓他們獲得了一座先進、安全的核電廠。

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芬蘭的核廢料處置經驗。Onkalo 深地質處置場是世界上第一個投入運營的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設施。這個設施建在芬蘭西南部的基岩深處,深度達400多公尺。

芬蘭之所以能夠成功建設這個處置場,關鍵在於長期的規劃和持續的社會溝通。從1970年代開始研究到2020年獲得運營許可,芬蘭用了近50年的時間來準備這個專案。在這個過程中,他們與當地社區建立了深度的信任關係,獲得了民眾的支持。

加拿大SMR示範計畫

加拿大在小型模組化反應爐(SMR)方面的努力值得我們關注。加拿大政府制定了SMR行動計畫,並且已經有多個省份宣布要建設 SMR 示範專案。

Ontario 省計畫在 Darlington 核電站建設 SMR 示範專案,Saskatchewan 省和 New Brunswick 省也有類似的計畫。這些專案的意義不僅在於技術驗證,更在於為SMR的商業化鋪路。

加拿大的做法有幾個值得學習的地方。首先,他們採用了聯邦政府和省政府合作的模式,分攤了風險和成本。其次,他們與國際夥伴密切合作,引進先進技術。第三,他們注重與當地社區的溝通,確保專案獲得社會支持。

加拿大的經驗告訴我們,SMR 的發展需要政府、企業、研究機構和社區的通力合作。任何一個環節的缺乏,都可能影響專案的成功。

日本核能重啟與新安全規範

福島事故後,日本的核能政策經歷了巨大的變化。所有核電廠都被關閉,接受嚴格的安全檢查。經過多年的努力,一些核電廠陸續重新啟動。

日本新的核能規制基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嚴格的之一。這些基準不僅要求核電廠具備多重防護措施,還要求建立完善的事故應對機制。雖然這大大增加了核電廠的成本,但也顯著提高了安全水準。

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,重大事故後的信心重建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。需要的不僅是技術改進,更需要制度完善和社會溝通。日本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才讓部分核電廠重新啟動,這個過程雖然漫長,但每一步都是紮實的。

另外,日本也在積極發展新的核能技術。高溫氣冷反應爐、快中子增殖反應爐等先進技術都在研發中。這種做法體現了日本對核能技術未來的信心。

啟示與可借鏡策略

這些國際經驗為台灣提供了豐富的啟示:

首先,能源政策需要長期規劃和持續執行。芬蘭用50年時間解決核廢料處置問題,法國用幾十年時間建立完整的核能體系,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
其次,技術標準化和經驗積累非常重要。法國的標準化設計經驗、日本的嚴格安全規範,都值得我們學習。

第三,社會溝通和信任建立是成功的關鍵。芬蘭能夠建設核廢料處置場,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與當地社區的良好關係。

最後,國際合作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和成本。加拿大與國際夥伴合作開發SMR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對台灣而言,我們可以學習這些國家的成功經驗,避免他們犯過的錯誤。但更重要的是,要根據我們自己的條件和需求,走出一條適合台灣的道路。

八、台灣推動核能與多元能源共存的政策建議

站在現實的土地上,面對台灣獨特的條件和挑戰,我們需要為台灣量身打造一套可行的能源政策。這套政策既要符合國際趨勢,又要適合台灣的實際情況。

技術路線選擇

SMR作為中長期方案

對台灣而言,小型模組化反應爐(SMR)可能是最適合的核能技術選擇。台灣地狹人稠,大型核電廠的選址困難,SMR 的小型化特性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。

SMR 的另一個優勢是建設風險較小。相較於動輒數千億的大型核電廠,SMR的投資規模更容易管理。而且,模組化的設計允許分期建設,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和資金狀況靈活調整。

台灣其實可以考慮在 2030 年前開始 SMR 的示範專案推動,2035 年前完成技術驗證,2040 年前開始商業化部署。這個時程雖然看似緊湊,萬事起頭難,若是真的有心要推動,現在開始籌備與進行,還是有實現的可能。

法規與監管制度改革

強化核安監管的獨立性

台灣的核能監管體系需要進一步強化獨立性。原能會作為核能監管機構,應該具有完全的獨立性,不受政治干預。

這部分或許可以參考美國NRC(核能管制委員會)的模式,建立一個獨立的監管機構,直接對立法院負責。這個機構的成員應該由專業人士組成,任期應該跨越政治週期,確保監管政策的連續性。

監管標準也需要與國際接軌。可以參考IAEA(國際原子能總署)的安全標準,結合台灣的實際情況,制定適合的監管規範。

專業的東西,有國際標準的,就可以遵循。如果有需要因地制宜,也不能偏離專業事實太多。

用專業的角度與數據,取得社會大眾的信任,才有辦法走得遠。

制定專門的核廢處理法規

核廢處理是核能發展永遠繞不開的問題。台灣需要制定專門的法規,明確高階和低階核廢料的處理原則和程序。

這部分可以成立專門的核廢料管理機構,負責廢料的收集、處理、運輸和最終處置。這個機構應該具有專業性和獨立性,確保廢料處理符合最高安全標準。

同時,也要建立完善的資金機制。核廢料處理的成本應該在核電廠運轉期間提撥,不能把負擔留給下一代。

經濟誘因與投資模式

公私合營(PPP)模式的運用

核能投資規模大、風險高、回收期長,純粹的民間投資往往面臨困難。公私合營模式可能是一個可行的選擇。

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、土地取得、融資擔保等,民間企業則負責技術導入、建設運營等。這種模式可以結合政府的政策優勢和民間的經營效率。

建議可以參考英國在核能發展上的 PPP 經驗,建立一套適合台灣的合作模式。關鍵是要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,建立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。

引進國際技術與資金

台灣在核能技術方面起步較晚,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是必要的策略。可以考慮與美國、加拿大、日本等核能技術先進國家合作,引進成熟的 SMR 技術。

在資金方面,也可以考慮國際融資。一些國際發展金融機構對清潔能源專案提供優惠融資,台灣可以積極爭取這些資源。

但是,在引進技術的同時,也要注重本土化。培養自己的技術能力和人才隊伍,確保核能發展的可持續性。

社會溝通與公眾教育

建立透明的資訊公開機制

重建社會對核能的信任,透明是最重要的原則。所有與核能相關的資訊,包括安全監測數據、環境影響評估、事故風險分析等,都應該及時、完整地向公眾公開。

建議建立一個統一的資訊平台,民眾可以隨時查詢相關資訊。資訊的呈現方式要淺顯易懂,讓一般民眾也能理解。

同時,也要建立定期的公眾諮詢機制。重大決策前,應該廣泛徵詢民眾意見,讓公眾參與政策制定過程。

長期的風險溝通

核能風險溝通不是一次性的活動,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。需要持續地與公眾對話,解釋風險、說明措施、回應關切。

建議可以成立專門的風險溝通小組,由專業人士和公眾代表組成。這個小組的任務是促進政府、專家和民眾之間的對話。

風險溝通的內容不應該只是宣傳核能的好處,也要誠實地討論風險和挑戰。只有開誠布公的對話,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。

這些政策建議的實施,需要政府各部門的協調配合,也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支持。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如果我們真心為台灣的未來著想,就必須勇敢地面對這些挑戰。

就如同爬山,山路雖崎嶇,但方向正確、步伐穩健,總歸還是能到達山頂,看見更美好的風景。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也是類似,路看起來不好走,一步一步腳踩階梯,一步一步穩健前行,努力邁步,終歸還是能夠走出屬於台灣自己的能源之路。

九、結論

回望這篇長文的討論,我們走過了台灣能源政策的現況分析、新式核能技術的深度解析、成本效益的理性評估、國際經驗的借鏡學習,以及具體政策建議的提出。這個過程就像是在拼一幅複雜的拼圖,每一塊都重要,因為拼圖中的每一片,最終,將會組成一幅完整的圖像。

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在於多元化與風險分散

台灣作為一個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的島國,能源安全始終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核心挑戰。過度依賴任何單一能源都是危險的,無論是天然氣、煤炭,還是再生能源,都各有其限制和風險。

多元化的能源組合就像是投資理財中的風險分散原理一樣,可以有效降低整體風險。當選項當中一種能源出現供應問題時,其他能源可以補上必須的缺口;當某一種技術遭遇瓶頸時,其他技術可以提供解決方案。

這種多元化不僅體現在能源種類上,也體現在技術路線、供應來源、投資模式等各個層面。就像一棵大樹需要多條根系才能穩固,台灣的能源系統也需要多重支撐才能穩定。

新式核能並非唯一解,但可成為基礎電力支柱

通過前面的分析,我們看到新式核能技術確實有其獨特的優勢:高容量因數、低碳排放、用地需求小、供電穩定。這些特點使得核能成為基載電力的理想選擇。

但是,我們也必須承認核能面臨的挑戰:高建設成本、核廢料處理問題、社會接受度不高、建設周期長。這些問題不是不能解決,但看看芬蘭,花了 50 年的時間進行溝通,證明這些問題真的是需要時間和努力來取得解法。

更重要的是,核能從來不應該被視為台灣能源問題的唯一解答。任何宣稱某種能源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論調,都是不切實際的。核能只是台灣能源版圖中的一塊重要拼圖,需要與其他能源技術協調配合。所有把能源問題單一化為核能可以解決一切的,就可以視為詐騙集團,編織給你一個美好的未來,卻只是空中樓閣。

小型模組化反應爐(SMR)的發展,為核能技術開闢了新的可能性。相較於傳統大型核電廠,SMR 更適合台灣的條件和需求。但即便如此,SMR 的推廣也需要循序漸進,從示範專案開始,逐步累積經驗和信心。

混合策略的必要性:核能、再生能源與天然氣並行

以我個人的淺見來看,台灣未來的能源策略,應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混合方案。

安全的小型核能,加上少部分燃煤與天然氣,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,再生能源負責清潔的邊際供電,天然氣則同時可以承擔靈活的調配任務。三者相輔相成,各司其職。

這種搭配的好處是可以發揮各種能源的優勢,同時彌補彼此的不足。核能、燃煤的穩定性可以彌補再生能源的間歇性;再生能源的清潔性可以降低整體碳排放;天然氣的靈活性可以處理負載變化。

這個混合方案的比例可能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。有可能在某個時期核能比例較高,在另一個時期再生能源比例較高。關鍵是依據那個時空背景的台灣現況,保持靈活性,加上納入技術發展、成本變化、政策環境等因素動態調整。

另外一個可以注意的點,則是儲能。

儲能技術的發展,為這個混合策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。大規模儲能可以平滑再生能源的波動,提高電力系統的穩定性。

這讓我們有更大的空間來提高再生能源的比例,透過儲能設備,讓再生能源得以最大化發電,存起來的能源,可以供應再生能源沒有辦法發電的時候使用。

成功的關鍵:技術、政策、社會信任三者並進

台灣能源轉型的成功,不僅取決於技術的進步,更取決於政策的智慧和社會的共識。這三者就像三腳架的三條腿,缺一不可。

技術層面,我們需要持續投入研發,引進先進技術,培養本土能力。無論是 SMR 技術、儲能技術,還是智慧電網技術,都需要長期的投入和累積。

政策層面,需要建立長期穩定的政策框架,完善監管制度,創新融資模式。政策制定者需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長遠眼光,能夠超越政治考量,為台灣的長遠利益制定政策。

社會信任層面,需要透明的資訊公開,持續的對話溝通,以及民眾的理解支持。這可能是三者中最困難的一環,因為它涉及複雜的社會心理和政治因素。

重建社會對核能的信任,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。需要的是持續的努力、真誠的溝通、以及時間的沉澱。就像修復一段破裂的關係一樣,需要耐心和誠意。

對未來的期許

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,註定不會是一條平坦好走的柏油大道。

我們可能會遇到技術瓶頸、資金困難、社會阻力等各種挑戰。但是,我們也有很多優勢:優秀的人才、先進的製造業、靈活的體制、以及面對挑戰的韌性。

最重要的是,要保持開放的心態。不能因為過去的成見而拒絕新的可能性,也不能因為美好的願景而忽視現實的困難。我們需要的是實事求是的態度、科學理性的分析、以及勇於嘗試的精神。

對,是真正的科學理性,不是被玩壞了的那種柯學。

再一次,老子的智慧言語,海納百川,故能成其大。

台灣的能源政策需要有這樣的胸懷,容納各種不同的聲音、包容各種不同的選擇、整合各種不同的資源。

唯有大家一起努力,才有機會為台灣打造一個更安全、更清潔、更可持續的能源未來。

這不僅是為了我們這一代,更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、下下一代。

「撐過困難,活著,我們都會是人生路上的勇者。」

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儘管充滿挑戰,只要有勇氣面對、有智慧選擇、有決心下決定、有毅力堅持,就一定能夠走出一條屬於台灣的康莊大道。

祝福台灣,祝福每一個關心這片土地未來的人們。

讓我們一起努力,勇敢、美好地,迎向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