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26日,台北凱達格蘭大道。
國民黨聯手民眾黨,搞了一場聲勢浩大的「戰獨裁」集會。
主打口號是「保護民主」。據國民黨自己吹噓,現場來了25萬人。主席朱立倫親自領軍,蔣萬安、侯友宜、盧秀燕、韓國瑜也統統到場,連民眾黨的黃國昌都帶著一副救世主的姿態站台。
這場活動,表面上是凝聚在野氣勢,實際上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,背後心思多得很。
活動背景:反擊還是自救?
時間選在總統府前的凱道,地點挑得精,象徵意義拉滿。國民黨這次是想藉著對賴清德政府司法調查的不滿,硬打成「綠色恐怖」。話術說得漂亮,但細看內容,爆出的問題簽名、死人簽名,自己帳上也不乾淨。嘴巴上叫得震天響,手上卻是滿滿的黑料,這場戲演得未免太用力了一點。
而且,原本預計5萬人,最後自己喊到25萬人,這數字怎麼膨脹的,看著景福門的景象,大家都是瞎子吃湯圓,心裡有數。
就我個人來看,這一場活動辦得轟轟烈烈,有正面效果,也有負面效應。就試著來論述一下。
正面效果:熱鬧有了,士氣也拉上
一、場面熱,氣勢堆起來
25萬人(姑且先不深究人數真偽),在總統府前舉旗吶喊,光是這個畫面,就足夠讓國民黨內部感動得熱淚盈眶。政治是群眾的藝術,當你能在鏡頭前堆出一片旗海、一片人海,氣勢本身就是一種訊號。
這樣的現場,媒體拍得到、剪得到、播得到,從空拍機拉下來的畫面足夠撐好幾天新聞版面。不管支持者、邊緣選民還是政治冷感的普通人,看到這種場面,潛意識裡總會多多少少被「國民黨還活著」這個印象洗一遍。
而且,國民黨這些年被外界笑到爛,從「民進黨的最佳助選員」到「行動派的政治遺老會」,這次總算擺出一個像樣的陣仗,不管內情如何,單就「能動員」這點,已經是值得記上一筆了。
政治戰場上,最怕的不是對手強,是自己人渙散;最怕的不是沒輸贏,是連出手的機會都沒有。這場活動,至少告訴大家:國民黨還有活口,還有戰意。
二、朱立倫的「連坐戰術」
朱主席這次顯然學聰明了,不再指望什麼虛無縹緲的「英雄救黨論」,而是直接「綁人戰術」:誰要選,誰就給我站上台。
蔣萬安、侯友宜、盧秀燕、韓國瑜,這些地方諸侯過去各有各的盤算,各自低調打自己選區的小算盤、過好自己安穩的日子。
這次被強拉上凱道,不管情願不情願,面子裡子都得做全套——站台、演講、表態。
這種做法短期內有兩大好處:一是逼出「表態清單」,讓黨內其他蠢蠢欲動的人心知肚明;二是塑造出「國民黨上下一心」的假象,至少對外可以擋一波「藍營分裂」的質疑。
朱立倫不是不知道,這些人台上握手、台下互踩,但現階段只要撐住表面和平,拖到選戰關鍵期再說。這場活動,就像一次大型連坐考,誰不來,誰就是自絕於藍營江湖。
三、「諸侯們」的試金石
政治是殘酷的舞台,每次大型動員,都是一場篩選與試煉。這次凱道集會,不只是幫國民黨打氣,也是國民黨未來接班梯隊的初步亮相會。
蔣萬安有沒有總統相?侯友宜能不能從地方之王再進階成為領袖人物?盧秀燕除了台中經營,能不能拓展到全國版圖?——這些問題,支持者心裡會打分數,媒體也會觀察。
台上三分鐘,台下十年功。誰能在這種大場面上穩住台風、講出有料又有感的內容,誰就能搶得未來黨內角逐的優勢。這場活動,某種程度上,也是國民黨未來十年布局的前哨戰。
更何況,這種群眾場子不是只有表演,還要看現場互動、氣氛控制、即興反應。能打硬仗的人,一眼就能看得出來,扶不起的阿斗,也會當場原形畢露。
這一局,顯然是我們擅長插科打諢的韓院長大獲全勝。
連麻將用語都出來了,能不贏嗎?
正面的部分聊完,再來看看負面的部分。
負面效應:熱鬧背後,暗潮洶湧
一、表面團結,內鬥開局
這場集會乍看之下氣勢如虹,實則是各懷鬼胎的大型比賽。台上握手寒暄,台下刀光劍影。你今天能在鏡頭前一起喊口號,不代表明天不會背後插刀。
朱立倫硬拉全黨站台,表面是「一致對外」,骨子裡卻是「逼表忠心」。這種強制團結,短期能營造氣氛,長期卻可能種下內訌的種子。誰沒表現好?誰講話少?誰台下人氣冷?黨內媒體、山頭角頭心裡都記得一清二楚。
而且,國民黨這種派系林立的老毛病,不是辦一場凱道大會就能治好的。當選舉壓力再上來,各方利益盤算又會浮上檯面,到時這場「戰獨裁」的大合照,只會成為彼此互踩的歷史照片。
二、口號有氣勢,內容空洞
「戰獨裁、護民主」喊得震天響,但喊口號跟贏選舉,向來是兩回事。真正能感動中間選民的,是有感的政策、實惠的訴求,而不是高來高去、口號治國。
這場集會,講的都是「民主危機」、「司法迫害」,但對一般老百姓來說,房貸壓力、物價飛漲、孩子教育才是每天的真實焦慮。你跟人家說要「戰獨裁」,結果民眾問一句「那為什麼要把我們的補助預算砍光光?」──當場就三隻烏鴉飛過去了。
簡單講,國民黨這場活動的定位徹底失焦。
喊的是菁英政治的抽象理想,忘了絕大多數人更在意的是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。空喊口號,最多激起基本盤的熱血,卻打不動還在觀望的中間票倉。
你們要應對大罷免運動,並不是靠這種空洞的方式,而是要具體作為。也不是靠死人連署,而是要用更能打動人心的做法。
三、會不會「反激怒」選民?
歷史教訓擺在眼前。當年韓國瑜選前之夜在凱道搞出天量人潮,結果激起所有人警覺,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讓草包當上台灣總統,催出了蔡英文總統史上最高票。更進一步造就了後來的高雄市長罷免運動。
這一次,國民黨重演凱道大會,會不會又是一場自我催眠式的壯烈?
尤其現在社會氛圍早就不是單純靠人多就能贏的時代。越高調、越鋪天蓋地,越容易讓立場不同的人覺得「危機感爆表」,然後大罷免二階連署就狂拉一波尾盤。
以目前已經展開的國民黨立委大罷免行動來看,這場凱道集會可能反而給對方一個絕佳的集結號,讓更多人主動投入二階罷免連署。這種「自我加速下墜」的劇本,國民黨不是沒演過,只是看這次要不要再領一次便當。
四、黃國昌加持,卻也「拉低黨格」
這場活動另一個尷尬亮點,就是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現身。表面看是藍白合體,實際上則是國民黨公開宣示:「我們需要黃國昌來撐場子。」
民眾黨主打的是反建制、年輕票市場,而國民黨過去的形象是保守、穩重,現在為了拉抬聲量,甘願與黃國昌這種網紅型政治人物結盟,雖然短期熱鬧了,長期卻可能稀釋自己作為「老牌大黨」的穩重感。
更麻煩的是,黃國昌這人江湖評價兩極,政治定位飄忽不定,是整天只會咆哮、但胸中毫無點墨的小丑等級。
今天能跟你站台,明天就可能轉身開砲。別忘記,黃國昌主席可是說過,不要懷疑他消滅國民黨的決心。國民黨這種自降身段式的合作,看在傳統藍營支持者眼裡,難免有「怎麼搞到要靠小弟來救主子」的荒涼感。
政治講的是實力對等的合作,不是單方面示弱。若未來藍白磨合失敗,國民黨恐怕還要再吞一次「大哥變小弟」的苦果。
而且,我們偉大的黃國昌主席,已經赤裸裸展現他想要爭奪反民進黨神主牌的野心,打算蠶食鯨吞國民黨這死到臨頭尚不知的百年大黨,讓自己政治生涯再推上另一個高峰。
鹿死誰手,尚未可知。
結語
一場25萬人的戰獨裁,熱鬧是熱鬧了,團結是表演了,夢想是做了,但現實,還是冷冰冰地擺在眼前。
國民黨如果以為靠人海就能翻盤,靠口號就能說服中間選民,靠抱民眾黨小腿就能重返榮光,那麼,結局也許只剩下四個字可以形容──熱鬧送終。
政治從來不是比聲量大,而是比誰笑到最後。
到時候,誰能笑著退場,誰只能含淚收場,就讓時間慢慢驗證吧。